不知幾時起,中國電影投資趨向于大製作時代。在香港影壇,堅持國際級大製作的動作巨星成龍,很早就拍各種巨額投資的真大片,而且走出了香港,走向了全世界。
在90年代的香港影壇,1000萬港元已經可以拍一部中等規模的影片,3000萬左右已經可以算大片,可以請到一線巨星出演。比如1990年的《阿飛正傳》,投資4000萬,就有張國榮、劉德華、張學友、張曼玉、劉嘉玲和梁朝偉等的超豪華陣容。
那時候,成龍就已經開始拍投資過億港元的超級大片了。
1991年《飛鷹計畫》豆瓣7.8,投資9000萬港幣,拍攝因故延期,最終耗費 1.15億港元;
1994年《紅番區》豆瓣7.6,投資 1億港元;
1995年《霹靂火》豆瓣7.0,投資 2億港元。
按照購買力來換算,這些其實都相當于現在的十億甚至幾十億級別的大片,而且那時港幣比人民幣更值錢的。
這三部億級大片,對成龍和他背後的嘉禾,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呢?
《飛鷹計畫》香港票房3905萬港元,大臺北(整個臺灣省)票房8164萬台幣,再加上歐美和東南亞的票房, 小賺不虧;
《紅番區》香港票房5691萬港元,大臺北票房12100萬台幣,內地票房9500多萬人民幣,美國票房3200多萬美元,再加上其他地區的票房成績, 大賺1億港元以上;
《霹靂火》香港票房4568萬港元,大臺北票房8500萬台幣,美國票房不到千萬,再加上其他地區的票房,最終仍 大虧損超過1億港元。
《飛鷹計畫》投資巨大,主要是因為需要 穿越亞洲、非洲、歐洲三大洲拍攝,拍攝地包括西班牙和摩洛哥的大沙漠。
在摩洛哥拍攝期間,因為氣候炎熱,劇組90%以上的員工先後都因水土不服生病,包括女主角;還有人被蠍子蜇傷,而成龍則是胸骨被打裂移位而被迫停機休養,拍攝因此推延了兩個月,總共拍攝週期達9個月。
最搞笑的是,電影中的道具鈔票因為做得太逼真,不小心流通到市面上了。因此,電影膠片一度被當地警方沒收,經過律師和成龍的交涉才拿回來。嘉禾的一位製片經理卻因此背鍋,蹲了三個月監獄。
所以,各種賠償金、醫藥費和延期造成的各項費用,就花了幾千萬。特別是在摩洛哥拍攝的幾個月,劇組幾百人,光喝水都不是一筆小錢。
在《飛鷹計畫》之後, 成龍被嘉禾收回導演權2年。
所以,1992年的《員警故事3超級員警》,導演換成了唐季禮。結果唐季禮導演得非常出色,還幫助成龍獲得第一個金馬獎影帝,于是後來的《員警故事4》、《紅番區》等大片也繼續讓唐季禮執導。
《紅番區》的成功,無論對成龍、對嘉禾電影,還是對整個華語影壇,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。
從80年代開始,10多年時間經過3次嘗試,成龍憑藉本片終于成功打入好萊塢主流電影市場。
《紅番區》也是90年代成龍第一部拿香港票房冠軍的作品,也是 第一部大臺北票房破億台幣的華語片。同時,《紅番區》也成功的打開了內地電影市場,不僅向內地電影同行輸出了賀歲片這一概念,還讓內地觀眾開始養成了過年看電影的習慣。
電影《紅番區》講的是發生在紐約的故事,卻全程在加拿大拍攝,但成本仍然很高。
因為拍攝過程中,成龍再次受傷,影響了進度。
而且,外國演員的片酬也貴很多;還有很多非常燒錢的鏡頭,比如開那台氣墊船在市區橫衝直撞,反派用大車把梅豔芳的超市直接拉垮,還有各種飛車、撞車的鏡頭,等等。
當然,真正征服美國觀眾的,是成龍在樓頂上親身上演的驚天一跳。
《霹靂火》拍攝期間,《紅番區》正在美國熱映,票房成績喜人。于是,嘉禾高層決定把《霹靂火》也拍成《紅番區》那樣的好萊塢級大製作,為成龍和嘉禾的電影事業再添上一把火。
所以,《霹靂火》不僅投資上是史詩級的大手筆,幕後陣容也是空前強大的。 元奎擔任武術指導,導演包括陳嘉上、洪金寶、唐季禮和陳勳奇,分別負責文戲、武打和飛車等不同的戲份。
最燒錢的全是各種飛車戲,拍攝地在日本和美國的多個地市,動用了上百輛頂級賽車,撞毀了幾十輛。
這部《霹靂火》讓嘉禾元氣大傷,唯一的安慰就是元奎獲得金馬獎最佳動作指導獎;真正的贏家可能就是,得到了無數產品展示的日本某車廠。
所以,後來去澳大利亞拍的《一個好人》,去南非和荷蘭拍的《我是誰》,成本都壓縮在1億港元之內。
當時看來,《飛鷹計畫》、《紅番區》和《霹靂火》,在花錢方面都太豪橫了;現在看來,不但留下了那麼多史詩級的精彩鏡頭,還對中國電影有重要的開創意義。特別是《紅番區》,那錢花得還是相當有價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