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9年的張國榮,選擇了退出歌壇,專注于銀幕表演事業。
隨著張國榮的退出歌壇,張學友、劉德華、黎明、郭富城四人,開始成為香港樂壇的新一代霸主,「四大天王」的名號也在90年代初不脛而走。
90年代初的港片市場,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期。而為了穩固電影作品的票房,粉絲基礎強大的「四大天王」,也開始受到片商們的熱邀,不斷活躍于大銀幕之上。
而「天王」與「天王」之間的合作,也成為了90年代港片作品的一大賣點。
1992年,黎明、劉德華兩位「天王」,在「影壇大佬」鄧光榮的邀請之下,共同合作了電影《龍騰四海》。
《龍騰四海》是黎明、劉德華真正意義上的首次銀幕合作(拋開《豪門夜宴》的客串表演)。可是,這部作品不僅沒能幫助製片人鄧光榮走出事業困局,還在票房市場之上被李連杰的力作重挫。
本期,我們就來聊一聊這部《龍騰四海》,同時說一說該片的幕後軼聞。
1989年,張國榮的退出歌壇,為「四大天王」的崛起製造了契機。而1990年,張國榮與王家衛合作的《阿飛正傳》,也為這部《龍騰四海》的誕生埋下了伏筆。
80年代中期,隨著港片市場的蓬勃發展,「影壇大佬」鄧光榮組建了自己的「影之傑製作有限公司」,還將王家衛、劉鎮偉等一眾電影人,拉入到了自己的旗下。
1988年,還在從事編劇工作的王家衛,在鄧光榮的支援之下,轉型成為了導演,並拍攝了處女作《旺角卡門》。
《旺角卡門》上映後,取得了不錯的評價,還獲得了「金像獎·最佳電影」的提名。該片之後,王家衛說服鄧光榮,為其投拍了第二部電影作品《阿飛正傳》。
這部《阿飛正傳》彙集了張國榮、劉德華、張學友、張曼玉、劉嘉玲、梁朝偉等一眾大咖,花費了巨大成本,但影片上映後的票房表現卻極為慘澹。
《阿飛正傳》的市場受挫,給鄧光榮的「影之傑製作有限公司」,帶來了不小的打擊。
為了擺脫困境,1992年時的鄧光榮,找來了劉德華、黎明,拍攝了這部《龍騰四海》,想要借機翻身。
可惜,在市場環境的影響之下,這部《龍騰四海》的票房表現,並不是太突出,鄧光榮也沒能因為該片,走出事業困局。
1992年,文藝范十足的《阿飛正傳》票房受挫之後,鄧光榮將目光聚焦在了商業性十足的「江湖英雄片」模式之上,並希望這部《龍騰四海》能夠讓「影之傑」擺脫市場困境。
這部《龍騰四海》在呈現效果之上,無論是情義糾葛、權力爭鬥,還是以一當百的暴力槍戰,都延續著「江湖英雄片」的經典套路。而杜琪峰的老搭檔韋家輝,也為這部《龍騰四海》擔任了編劇工作。
可惜,90年代初的港片觀眾們,已經開始對「江湖英雄片」有所厭怠。
80年代中期,隨著《英雄本色》的誕生,這種「以一當百、神擋殺神、佛擋殺佛」的江湖英雄片,成為了票房收割機。
可是,隨著《喋血街頭》的票房遇冷,「江湖英雄片」的票房時代,也悄然落下了帷幕。
1992年,吳宇森都放棄了「江湖英雄片」的題材,帶著周潤發、梁朝偉拍攝了「臥底警匪」題材的《辣手神探》。由此足見「江湖英雄片」在當時的市場行情。
雖然有黎明、劉德華兩位「天王」助陣,但影片題材的選擇不當,還是造成了電影作品的市場親和力不足。
而與李連杰力作的不期而遇,更是讓這部《龍騰四海》的票房表現乏力。
這部《龍騰四海》在1992年6月上映,而同樣是6月檔,李連杰、林青霞合作的《笑傲江湖2:東方不敗》,憑藉強大的人氣在港片市場之上備受推崇。
在《笑傲江湖2:東方不敗》的壓力之下,這部《龍騰四海》的票房成績也顯得十分平淡,最終以1400多萬港幣的票房收畫。
《龍騰四海》之後,鄧光榮又找來了林青霞、梁家輝、任達華、元華等人,在1993年推出了動作喜劇《黑豹天下》。
可惜,這部《黑豹天下》上映後的票房表現,還不及這部《龍騰四海》。面對每況愈下的票房成績,鄧光榮在1994年選擇了淡出影壇。
這位影壇大佬的電影之路,也在此時畫上了最後的句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