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正英最經典!10部經典僵屍電影,沒看過的趕緊了!

江湖百晓生 2021/09/17 檢舉 我要評論

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時代的符號,給廣大7080後留下深深的記憶。其中「九叔」林正英所主演的僵屍片更是開創了香港電影僵屍題材的先河。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一起回顧一下港影上十部經典僵屍片,一起來看看吧!

1.《一咬OK》

導演:冼杞然

關鍵字:東方吸血鬼

經典指數:★★★

在西方的僵屍文化裡,有著人文主義的思考,僵屍象徵人類對永生的渴求和煎熬,而在香港電影裡,僵屍只是用來製作恐怖和笑料的工具,唯一一次涉及到生命永恆與僵屍孤獨,就是這一部《一咬OK》。本片的導演冼杞然、主演林子祥和關之琳組合,來自兩年前的愛情喜劇《三人世界》,這期間冼杞然是德寶電影公司的主腦,林子祥則是雅痞愛情小品的最佳代言人,因而《一咬OK》裡有著大量德寶式笑料。

為了學吸血鬼電影學的像一點,影片前半個小時在英國展開,並把主角的來歷設置為清朝駐英大使。這位大使過了兩百年擁有城堡的土豪生活,法力高強,如今卻因遇到了一個咬了她就能變成魔王的女子,而搞的一塌糊塗。

《一咬OK》雖然想西洋化,表達對吸血鬼的思考,但拍攝出來的效果就跟過家家一樣。影片格局混亂,推進劇情、發展故事的動機、方式和意外都十分蹩腳,毫無戲劇法則,主演們也像遊魂一樣不在狀態。因為劇本太差,有些戲份的試聽效果就跟在拍話劇一樣粗糙,尤其在一場無緣對面手難牽的戲,僅以兩個極為簡單的鏡頭,就在那裡沒完沒了地抒情,真是可惜。

2.《一眉道人》

導演:林正英

關鍵字:九叔正宗說法

經典指數:★★★☆

在過往的僵屍片裡,林正英被塑造成不苟言笑、帶點冷幽默、卻又不失可愛、有時還有狡黠的一面,他法力高強,戰無不勝永,遠給人以安全感。《一眉道人》是林正英導演的第一部電影,也是唯一導演的兩部之一,在很多方面都立意突破。首先改寫了林正英的角色形象,片中有了對他接近親情和愛情的描寫,雖然只是和一個小僵屍情同父子,和胖胖的修道院長眉目傳情。最後甚至借助院長,來毀滅金剛不壞的西洋僵屍,這也暗示從前的九叔現在並非無所不能了。其次影片獨創甚至是生造了很多治鬼法術,花樣百出,這些煞有介事的法術,沒完沒了,簡直有炫耀和賣弄的嫌疑。

《一眉道人》的缺點也明顯得很,首先是劇本,片中先來一段可有可無的大戰芭蕉精,然後是不了了之的大水井,重頭戲是大戰西洋僵屍,其間還有可有可無的尋找女屍。影片重技術輕故事,劇情鬆散無序,連戲突兀跳躍。其次是製作,影片細節不夠精緻,不斷有攝影和配音上的問題,這些都是林正英作為新導演所欠缺的地方。

3.《僵屍》

導演:麥浚龍

關鍵字:僵屍翻生

經典指數:★★★☆

曾掀起正想拍攝潮流的僵屍電影在20多年後,又因為一部《僵屍》而風雲再起。本片是作為80後的麥浚龍想表達對僵屍片黃金時期的懷念,影片的革新之處是一改僵屍喜劇的搞笑風格,而轉向沉重與黑暗,探討執念、善惡一念和中年危機等心理命題。影片啟用五位僵屍片老演員,說是在致敬,其實只是對經典僵屍片的一次剝削利用。從《僵屍》這個霸道的片名、毫不切題的歌曲《鬼新娘》、一晃而過的跳屍動作即可看出,「僵屍」只是個噱頭。影片混雜著《咒怨》似的恐怖,南洋巫蠱式的降頭邪術,以及為了創新而設計的很多新意念,都使得影片像是麥浚龍童年記憶的大雜燴。

作為新導演,麥浚龍的招數是把人物寫得畸形一點,把造型弄得噁心一點,把畫面調得陰冷一點,把音效弄得大聲一點,演員演得慢一點,鏡頭拉得長一點,情節支離破碎,鏡頭全是碎片。這樣的僵屍世界不是觀眾熟悉的那個僵屍世界。

4.《千機變》

導演:林超賢

關鍵字:西方吸血鬼

經典指數:★★★★

相比《一咬OK》,《千機變》的西洋化更深入,它完全借鑒西方吸血鬼片的模式,尤其是《刀鋒戰士》。本土僵屍獵人和外來僵屍家族的戰爭,以及僵屍家族內部的戰爭是電影的主線。但是,僵屍和特技其實只是《千機變》戰術上的花招,影片戰略上的真正目的是要通吃海外和香港的票房市場,Twins=本土,打戲+特技+成龍=外埠,因此才會讓兩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孩來大拼功夫。至于片中顯得太假的僵屍世界,也只是為了遷就外國觀眾的口味,抓僵屍和國際刑警追捕壞人一樣現代化,僵屍王子落難時更像是得了一種病,借著僵屍這個外殼,《千機變》以打、笑、情為支點,拼盤式地炒成一碟,並獲得了成功。

5.《猛鬼差館》

導演:劉鎮偉

關鍵字:時裝化、西洋化

經典指數:★★★★

1987年,劉鎮偉終于有機會當導演,他很清楚要是拍動作片、文藝片或者喜劇片,肯定拍不過別的導演,只有僵屍片,一來正當其道,二來拍的人也不多,而且把劉鎮偉的名字和劉觀偉一比,還有渾水摸魚的好處。于是他的處女作便趟了僵屍片的渾水。不過《猛鬼差館》並非穿清朝官服,由茅山道士施法的僵屍片,而是借用了時裝拍檔喜劇的模式,並向西方類型片借橋。片中的僵屍身披斗篷,長著獠牙,乃是西方吸血鬼的形象,而用大蒜辟邪、以木釘貫心也是西方降制吸血鬼的路數。

從本片開始,便已經開始體現劉鎮偉誇張粗俗、瘋癲放縱的風格,因為成本限制,他電影的畫質等技術方面都很差,但就是好笑,這是劉鎮偉的本事。《猛鬼差館》投資僅僅一百萬,卻收穫了一千多萬票房。

6.《僵屍先生3:靈幻先生》

導演:劉觀偉

關鍵字:揚正抑邪

經典指數:★★★★

在《靈幻先生》裡,出現了更多新穎的法術、器具和造型。本片中沒有了嚴格意義上的僵屍,呂方和小孩雖然穿清朝官服,但已經是鬼魂;另一類雖然也會法術,但卻是和茅山正道相對立的、不學武術的術士。通過人和鬼的對比,道術和巫術的對決,影片表達了茅山正道向上、積極的追求。即使是反派,當他們將被毀滅時,影片也體現出惻隱之心。而對于有性格缺陷的正派,包括膽小懦弱的另一個道術吳耀漢及其養的鬼,和在三集《僵屍先生》裡都自作聰明、敗事有餘的樓南光,影片最後都讓他們挺身而出,完成品格昇華,這是《靈幻先生》作為一部僵屍片所傳達的人文精神。

7.《僵屍先生4:僵屍叔叔》

導演:劉觀偉

關鍵字:佛道並肩

經典指數:★★★★☆

《僵屍叔叔》可謂是一部最輕鬆的僵屍片,片中主角是兩位師傅輩的鬥氣冤家,影片前半段全是他們及各自弟子之間的整蠱比試。《僵屍叔叔》裡的舞臺空間極為封閉,幾乎全部集中在一處花香鳥語的世外桃源,而這裡的房子更像日本所模仿的中國唐代建築。對于片中的人物,包括兩隊師徒和外來闖入者,也是沒有什麼背景交代來龍去脈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第一集裡飾演僵屍的元華在本集裡轉而飾演一個同性戀。

嬉笑打鬧夠了後,終于回到對付僵屍的正題,這當然又是劉觀偉的拿手好戲。《僵屍叔叔》的創新在于首次由佛教和道教來並肩對付僵屍,因此所用的手法自然令人耳目一新。最後殺死僵屍的方式也很意外,等于是把僵屍當成了人,片中也說它已經成精了。

8.《僵屍先生2:僵屍家族》

導演:劉觀偉

關鍵字:僵屍人性化

經典指數:★★★★☆

作為劉觀偉這一系列電影的第二部,比起最早跟風《僵屍先生》的《僵屍翻生》,本片的製作可用心多了。僵屍電影的出現,很符合日本人對于怪物的偏好,而本片中模仿《E.T.》而出現的僵屍仔,更迎合日本的小妖文化、縮小文化,因而僵屍電影能夠打入日本市場,掀起一陣僵屍熱。《僵屍家族》最大的創新是僵屍的人性化,不但僵屍仔與小朋友之間建立友情,連僵屍家族內部也有喜怒哀樂之情。跟風電影的存在,使得電影人必須時刻想著超越前人,壓力和競爭便產生了動力,他們必須你追我趕,各出奇謀。在本片中,便創造性地出現了遲鈍劑,片中還到處是編劇黃炳耀特有的搞笑方式,說到娛樂性,完全不輸第一集。

9.《鬼打鬼》

導演:洪金寶

關鍵字:潮流導火線

經典指數:★★★★☆

在80年代以前,香港已經有過幾部僵屍題材電影,但是真正觸發這一潮流的則是1980年洪金寶創辦寶禾公司的創業作《鬼打鬼》。該片雖然也是受到鬼怪喜劇《撞到正》的啟發而拍攝,卻獨創了後來僵屍喜劇的一些基本模式。首先,它挖掘中國傳統的鬼神習俗趣味,以大量篇幅描繪開壇做飯和制鬼法術,並細心考究僵屍的形象和動作。其次,它已經在取材外國逸聞,如鬼鏡傳說和骷髏鬼王等。而片中的僵屍之所以穿清朝官服,不但因為民國初年的故事背景離清代相距不遠,也因為清代是僵屍傳說最活躍的時期,清代的筆記小說裡,就有大量關于僵死和屍變的紀錄。《鬼打鬼》裡的林正英、鐘發和黃哈也是後來僵屍片的主將。

10.《僵屍先生》

導演:劉觀偉

關鍵字:類型標本

經典指數:★★★★★

投資850萬的《僵屍先生》本來預計會虧損200萬,但最終票房卻超過2000萬,而且獲得了12項金像獎提名,叫好又叫座。《僵屍先生》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結果,它移植了民初功夫片的師徒關係和鬥趣情節,充滿了港片純熟的土法特技和功夫雜技,還加插了聊齋式的多情豔鬼追男仔片段,有笑料,有浪漫,絕無悶場。不過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片中僵屍形象和橋段的趣味性,《僵屍先生》的意念是導演劉觀偉想拍一個和鬼打鬼不一樣的鬼片,他伯父就是茅山師傅,小時候聽過很多關于茅山法術的故事,因此影片深入挖掘民俗趣味,借用了湘西趕屍傳說的很多情節,包括黃袍法師,壓面的黃紙符和一排排跳動的僵屍。

此外,影片還很細緻地從清代筆記小說取經。首先,人之所以變僵屍,是因為死不斷氣或死得冤枉。當他感染活人陽氣後就會屍變。其次,屏住呼吸可以躲避僵屍,這是《僵屍先生》最厲害的設計,以致其臺灣片名就叫《暫時停止呼吸》。再次,制服僵屍的方法包括桃木劍、墨斗線、黃紙符和糯米,非常典型的道家色彩。至于獠牙利爪的僵屍形象,活人被咬中吸血後也變僵屍,則來自西方的吸血鬼電影。片中的一些搞笑全段,則偷師自波蘭斯基1967年的經典作《天師捉妖》。總之,《僵屍先生》的這些設置成了接下來僵屍片潮流的「文化模式」。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