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制,有「軍中無女」的說法,認為軍營中不應該有女人,可古代的當兵年齡,又大體在15歲到60歲之間,其後雖然數千年間上下浮動,但總歸還是以20歲到40餘歲之間的青壯年為主,這些人當兵有什麼優勢?
身體強壯,精力旺盛自然不用多說,但,只要是人,就會有人的自然特徵,古代戰爭比較頻繁,戰士常年出征在外,倘若有了生理問題,應該怎麼解決呢?
不管不問?官面上自然省事,然而,戰士畢竟是凡人,沒有很高的思想覺悟,常年壓抑下來,肯定會有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,比如強搶民女,禍害良人等等,久而久之,也會影響與老百姓的關係,損害王者之師的形象,一兩件還可以以軍法處置,倘若形成規模,單靠「律」能完美的解決嗎?
因強行壓制導致戰士的不滿,並由此引發「營嘯」或者更大的事端,也不是多稀罕的事,春秋時期的「瓜代之約」,不就是因為戰士常年在外,孤獨無依,齊襄公又沒有很好的疏導,終於引發戰士不滿,從而讓連稱、管至父利用嗎?
退一萬步講,軍心不穩,還怎麼打仗,不能打仗,國君的利益怎麼來,因此,在解決戰士生理問題方面,就會有君王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,當然,這些虛偽的君王不怎麼做思想工作,沒有現代那麼高尚,所以,想出來的方法往往比較直接,其中最為經典的,就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高招,因為非常有效,所以還被後人沿用千年,直到明朝才被廢除,到底什麼高招呢?
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記錄在《越絕書·卷八》當中,曰:句踐將伐吳,徙寡婦致獨山上,以為死士示,得專一也。什麼意思?
勾踐討伐吳國之前,精選國中寡婦送至軍中,以鼓舞士氣,結果,還真得到了士卒的效忠,不是說「軍中無女」嗎,那麼,勾踐打仗之前,為何一反常例,精選寡婦送到軍中,他想幹嘛?答案是顯而易見的,因為此事不怎麼光彩,所以某些典籍當中還說得比較隱晦,將勾踐的這一高招,稱之為 「卒妻制」的發端。
也就是說,勾踐以後,軍中就有「卒妻」了,那麼,「卒妻」是什麼意思?士卒的妻子,哪個士卒的妻子,言下之意已經不用多說了。
正因為這一高招能「得(戰士)專一」,所以後人就沿用下來後,到了西漢,尤其是漢武帝時期,更是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,《漢武帝外傳》當中說:至漢武始置卒妻,以待軍士之無妻室者。
當然,這種「卒妻」還有更直接的說法,《唐代社會概略》當中就有記載,有點電視臺不讓播的意思,所以,不在這裡說明,總之呢,是漢武帝將勾踐的這一高招規范化,制度化,並在軍中推而廣之,從此,「軍中無女」就遮遮掩掩,成為一種傳說。
那麼,漢武帝是怎麼制度化,規范化的呢?主要體現在「卒妻」的選擇和職責上,「卒妻」的選擇,勾踐選的是國中寡婦,漢武帝呢,相對進步了一些,放過了寡婦,除俘虜之外,還專門選擇罪人妻女,不是小罪,是重罪、死罪,一個人犯罪,妻女就能給送到軍中,主要職責有三條:獻技、呈身、侍宿。
字面上的意思已經非常明白,不用多做解釋,當然,對這一制度,有人擁護,有人反對,擁護的人很多,反對的,最有名的就是漢武帝時投降匈奴的李陵。
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》當中說:
陵且戰且引,南行數日,抵山谷中。連戰,士卒中矢傷,三創者載輦,兩創者將車,一創者持兵戰。陵曰:「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,何也?軍中豈有女子乎?」始軍出時,關東群盜妻子徙邊者隨軍為卒妻,大匿車中。陵搜得,皆劍斬之。
李陵打了敗仗,士氣不振,他也很納悶,這是什麼原因?難道是軍中的女人還沒殺乾淨的緣故嗎?原來,李陵很不喜歡帶「卒妻」出征,剛出征時,就將這些女人全部殺掉,結果第二天就打了大勝仗,斬殺匈奴3000餘人,由此,他更成了「軍中無女」的忠實粉絲,可現在,居然打了敗仗,而且士氣一蹶不振,難道是有戰士不聽話,偷偷藏了幾個「卒妻」的緣故。
不用多說,李陵將的認識當然是錯誤的,他怎麼能將打敗仗以及士氣不振的原因,歸納到那些可憐的女子頭上呢,後人當然也不糊塗,並沒有因為李陵而廢棄「卒妻制」,依舊或明或暗,或多或少地沿用。
魏晉時期,還是「死罪重者,妻子皆以補兵」,唐朝,浪漫的朝代,不是單純地將這一項野蠻的制度繼承下來,而且還說得非常浪漫,唐代大詩人岑參,就在《玉門關蓋將軍歌》當中說:五千甲兵膽力粗,軍中無事但歡娛。暖屋繡簾紅地爐,織成壁衣花氍毹……
這是史上唯一一首寫「卒妻」的詩,看這首詩能讓人產生一個錯覺,他們哪裡是打仗,簡直就是芙蓉帳暖度春宵嗎,然而唐詩雖然浪漫,但所謂的「卒妻」,依舊換湯不換藥,職責依舊是是那三樣,選擇的范圍依舊是俘虜、罪人,到宋元,尤其是元朝,再加上當時所謂的「賤民」。
都是些弱勢,命運哪裡能由自己做主,「卒妻」就這麼痛苦地掙紮著,好在到了明朝以後,朱元璋「乃搜軍中所掠婦女縱還家」(《明史·卷一》),因為元軍做的太過分,引起百姓不滿,所以廢除這一制度,至此,這項由勾踐發端,並被後人沿用千年的高招終於停止,但就這一件事而言,朱元璋就做了一件大好事, 許多孤苦無依的「卒妻」,從此得以堂堂正正的嫁人,生活,她們終於得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