毫無疑問,《無名》是一部用心的電影,電影熱映都兩周了,還有無數觀眾走進影院觀看,同時細細了解關于電影《無名》中的歷史細節部分。
而這些細節,很多都是通過對話和對白傳遞出來的,不同于食物等的意向,用對白推進故事,會讓《無名》本身多一層歷史真實感,而這種真實感,才是電影抓人的關鍵。
片中,黃磊飾演的張先生,是一個變節者,他在與大鵬飾演的唐部長通電話的時候,就提及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點:他們之前就認識。
這個對話細節,點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,那就是唐部長的身份。
因為張先生是地下黨,如果他們認識,唐部長之前也應該是黨內人士。這說明,唐部長也是一個變節者。
那麼,既是變節者,又在汪精衛的偽政權里擔任部長級高官,還能在日本人面前十分有面子的人,歷史上只有不多的幾個。
再從形象上判斷,幾乎可以確定, 唐部長的原型之一,就是周佛海。
周佛海,最初是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,是元老級別的人物,隨后判投國民黨,成了蔣介石的親信,後來又轉投汪精衛,成了日本人的走狗。
雖然幾經叛變,但周佛海的地位一直很高,在汪偽政權中,他曾擔任兩任「部長」,一個是偽財政部長,另一個是偽警政部長,這都是在1940年前后發生的事,剛好與《無名》中的時間線對應。
也就是說,就連職務,唐部長和周佛海,也是一一對應的,那麼這個台詞細節里透漏出的歷史真實,幾乎就沒跑了。
除此之外,日本軍官渡部的幾句對話,其實反映著日軍在戰場上的潰敗,也反映著他態度的轉變。
剛開始,日本軍官渡部和梁朝偉飾演的何先生吃飯的時候,何先生表示自己吃不慣日本菜,渡部則說「該習慣習慣了」。
這句「習慣」,其實露骨展現出渡部及其黨羽準備侵略中國,吞并中國,讓中國人成為自己奴役的野心。
中間,日軍漸漸失去優勢,渡部在與唐部長的對話中,又毫不掩飾得篤定日本對「滿洲國」抱有的控制,這說明,日本在正面戰場已經逐漸失去優勢,渡部的信心,已經沒有剛開始那麼足了。
後來,渡部表示自己是石原派,不是東條派,何先生直接表示,無論什麼派,都是戰爭罪犯。
這時候,何先生身份已經暴露,渡部也完全失去了對戰爭勝利的信心,只不過還對回到滿洲有著一絲幻想,但何先生的話幾乎撕碎了他的幻想,這也是日本在正面戰場開始潰敗的時刻。
在日本,石原派和東條派,前者屬于「穩健派」,主張溫吞蠶食中國,逐步占領中國全部領土,征服中國政權;而后者屬于「激進派」,主張短期內占領中國,并宣戰英美,實現他們「大東亞共榮」的白日夢。
但實際上,兩者都是戰犯,都是罪人,對中國人民來說,這兩者沒有什麼區別。
渡部在台詞中,還明確透露自己想要「脫下軍裝,回鄉務農」,其實這句話,恰恰對應著石原莞爾給自己塑造的「溫和」形象,因為石原莞爾在于東條英機的內斗中敗陣,在軍隊中被邊緣化,也因此而逃脫了戰犯的懲罰。
影片最后,安排葉在渡部沒脫下軍裝之前將其清除,也算是給這段歷史,一個理想化的交待。
影片最后,王一博飾演的葉從上海移居香港,見到了王隊長的家人,并親自享用了醉蝦。
葉和王隊長家人的對話里,曾經表示過因騷亂從九龍搬走。這個細節也是有史可查的, 1946年,香港九龍曾經發生過葡萄牙警察踢死街邊小販的事件,從而引發了油麻地地區的騷亂。
這種小的細節都能找到出處,可見《無名》中的歷史細節細密如匝線,引人入勝。
在對《無名》這部影片導演程耳的采訪中,曾多次提到,程耳導演在拍攝《無名》的時候,很細致地研究了中國近代史,并將歷史的蛛絲馬跡,真實地反映在了電影中。
通過這些台詞和對話,可以看出來電影里面很多都是歷史還原,這也說明《無名》是一部對歷史有考究,尊重歷史的電影。
這樣的電影,難道不值得看嗎?難道不值得二刷、三刷甚至N刷嗎?